目前市场上的聚酯多元醇从价格到品质都参差不齐、犬牙交错,不同生产厂家每吨价格相差2000元以上也不足为奇,难道标价高些的就一定好,还能不能买到物美价廉的聚酯多元醇呢?
根据这几年的行业经验,小结几条快速鉴别该产品优劣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第一、目测法:看色泽透明度,以浅色且透明度好的为佳。透明度差的往往用质量不稳定的残渣料做成。
第二、升温法:将聚酯多元醇升温或融化,观察75度时的颜色(色相)、流动性(粘度)、有无杂质(透明度、光泽感)等。
第三、分析分子量:多元醇分子量分布越窄则越好。
第四、分析酸值:当聚酯的酸值低于1%,水分低于0.1%,它就适合配方体系的需要,这种品质活性适中、强度高。换句话说,酸值越高它的反应活性越弱聚氨酯制品性能就很差。
第五、分析羟值:聚酯的羟值与分子量成反比,因为聚合物是从小分子长成大分子的,所以羟值是从高往低降的。羟值在380--400,官能度在2.5左右,透明均匀价格适中的就能使用。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不管什么数值它都有一定限度。我们都知道影响聚氨酯制品的两大关键因素是羟值和官能度,而多元醇的官能度对羟值的影响甚大,但不是羟值越高越好,酯化反应和酯交换反应是有限度的,一般酯化到羟值在300以下就停止了反应,也就是二甘醇、丙三醇接不上去了,而羟值做到400或500的那就是低分子量的醇过量在里面,所以羟值这么高的聚酯用在硬泡中,由于低分子量的多元醇含量过多,使得发泡后的泡沫粉和脆从而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同样,以前一直有个误解,希望聚氨酯厂商将“官能度”拔高,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发发现这是不现实的,真正达到2.5的就已经是完美了,否则会影响凝胶的使用。
也有人会说:同样都是回收料生产,“对苯”和“邻苯”哪个性能好?
最简单的测试法就是调些二异氰酸酯后烘几分钟,看看强度,一般认为,对苯型聚酯强度要好于邻苯型的,因为对苯结构更稳定,空间位阻小;但对苯韧性比邻苯的差;对苯和聚醚相容性也没有邻苯型的好,组合料储存期比邻苯短;用PTA生产聚酯,一份PTA要生成两份水,收率很低,在苯酐、PTA价格一样时对苯型聚酯生产成本要高于邻苯型。故“对苯”和“邻苯”在性能上也各有优劣。
总体而言,相容性好、官能度适中、杂质含量少、金属离子含量低的多元醇制成的聚酯原料质量会越好,这就需要我们用“望闻问切”式的方法去寻根问源才能作出有效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