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意为“美丽的高岭”。20世纪50年代,这里是人烟稀少、风沙肆虐的荒原沙地,只有高岭、没有美丽。
为彻底改变塞罕坝“飞鸟无栖树”的荒凉,不让弥漫黄沙从这里扑向北京,1962年,来自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369名创业者扛起铁锹、背上树苗集结上坝,“天当床,地当房,草滩窝子做工房”,拉开植树育林、阻断风沙大幕。
要让荒原披绿装、沙海变林海,谈何容易!
两年时间,他们顶风冒沙,“渴饮河沟水,饥食黑莜面”,一锹一锹填土、一桶一桶浇水,精心种下6400亩落叶松,可成活率不到8%,险些“全军覆没”。
痛定思痛,他们再次挖土浇水,把改良后的落叶松幼苗一一种下。20天后,奇迹出现了!96.6%的幼苗开始放叶!大家跑着笑着,冲上荒原,种下一棵棵树苗,10年后,60多万亩树木在塞罕坝拔地而起。
然而,好景不长。1977年和1980年,一场雨凇灾害和百年不遇的大旱,让32万亩林木毁于一旦。此时距他们上坝,已经过去将近20年。
没什么能够阻挡塞罕坝人的脚步!面对一波接一波的挫折磨难,塞罕坝人的骨头更硬,意志更坚,办法更多。
为解决沙地造林绿化树种问题,在塞罕坝工作了20多年的原河北省林业厅厅长李兴源,通过引进樟子松种子,用雪藏种子育苗法,成功培育出了樟子松壮苗,从此樟子松在坝上落地生根。
为加快造林进度, 1962年来到林场的原林业部造林司工程师张启恩和工人们边干边研究改进了植苗锹,创造了“三锹半缝隙植苗法”,看似简单的一插、一提、一拧,却比传统方法造林功效提高一倍以上。
为提高沙地造林成活率,林场已过世的老科长王文录当年带领技术人员,反复试验,创新了沙棘带状密植、柳条筐客土造林等一系列新方法。
终于,历时50多年,昔日草木不见,黄沙弥漫的塞罕坝,如今已是春有群山抹绿,雪映杜鹃;夏有林海滴翠,百花烂漫;秋有赤橙黄绿,层林尽染;冬有白雪皑皑,银装素裹……这片绿色屏障紧紧扼守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与河北承德、张家口等地的茂密森林连成一体,筑起一道绿色长城,成为京津冀和华北地区的风沙屏障、水源卫士,也成了塞罕坝健康发展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