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的一個夏天,一位樹脂商人叩響了霍比商店的大門,向店主霍比·阿特(Hobie Alter)展示了一塊僅煙盒大小的新型合成板材。
商人走后,霍比涂抹了一些樹脂于板材上,不久,板材表面便變得平整光滑。當天晚間一個聚會上,霍比從口袋里掏出了這塊板材,向在場的沖浪同好們宣布——這便是沖浪板的未來。
自此,PU泡沫正式登上了商用材料的舞臺,同時改寫了沖浪板材的歷史。
此前,沖浪板大都由輕木制成,制板匠往往要用大半天的時間進行上膠、切割、打磨等工序,費時費力,而有了這種新材料,沖浪板逐漸向量輕、價優(yōu)、易制的方向發(fā)展。
PU泡沫與許多石化產(chǎn)品一樣,均發(fā)明于戰(zhàn)爭期間,是在德國工程師在研發(fā)橡膠替代物時產(chǎn)生的。就當時的新型材料而言,PU泡沫更適用于沖浪板的制造,因聚苯乙烯等材料一經(jīng)制成便無法重塑,而PU泡沫可以重新切割塑形,質地與輕木相似,且不會溶解。
當時人們對PU沖浪板的大熱毫無預見,霍比——一個本不會沖浪的人,卻將這一沖浪產(chǎn)品打造成了一個行業(yè)。
1958年,霍比或許生產(chǎn)PU泡沫沖浪板。
但是PU泡沫的硬度不如輕木,不少年輕人并不那么喜歡它,但也有人對它情有獨鐘。1958年,霍比向人們宣布商店將不再出售輕木沖浪板,只販售PU泡沫板。
這是一場豪賭,但也不盡然,因為霍比擁有最好的制板匠,還有一大批認準他品牌的沖浪愛好者。
最終,霍比締造了沖浪行業(yè)的傳奇。
但事實上,早在一年前,阿特與同事高頓(Gordon)還在悄悄研究這個項目時,南加州的大衛(wèi)·斯威特(Dave Sweet)便已經(jīng)造出了可用的泡沫沖浪板,并在海灘上兜售。威斯特幾乎與霍比同時創(chuàng)造出泡沫沖浪板,甚至更早,為什么創(chuàng)造沖浪業(yè)傳奇的不是他?
其實相比于霍比,斯威特更像是一只熱衷于化工前沿的實驗鼠,他從未想過要創(chuàng)造一個沖浪帝國。他也曾嘗試做自己的品牌,但大概未傾心于此,而只一心想發(fā)明出最新型的材料。當然,斯威特最先運用PU泡沫這點毋庸置疑,《沖浪》雜志也為其正名,史密森尼博物館(the Smithonian Museum)至今仍藏有斯威特所制的PU泡沫板。
斯威特歿于2015年,《訃聞(Obit)》將其稱為“泡沫之父”。